茶叶包装上的小标签导致多数茶企被市场监管局通报批评
茶友网首页 个人中心
下载APP 下载APP
手机访问 手机端二维码

茶叶包装上的小标签导致多数茶企被市场监管局通报批评

近日,杭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关于23批次不合格食品情况的通告,茶叶及相关制品检出9批次不合格,“问题茶叶”达到不合格食品数量的1/3以上。

好茶君发现,这9批次违规的茶叶制品,被检出的不合格项目无一例外地指向了包装“标签”问题。

“小小”标签,为何会让这么多茶企踩到市场监管“红线”?

杭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对市本级食品生产环节、食品流通环节、餐饮服务环节的566批次食品进行了监督抽检。其中,在食品生产环节抽检了茶叶及相关制品等6类141批次产品,茶叶及相关制品检出9批次不合格。

目前,对食品安全监督抽检中发现的不合格产品,杭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已交由企业所在地市场监管部门和有关部门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的规定,对不合格产品及其生产经营企业进行处置。


PART1问题“标签”成茶企违规主因


茶叶及相关制品检出9批次不合格,不合格样品所涉及的标称生产单位、产品和不合格指标信息如下:


桐庐县天堂莲蕊茶厂(桐庐县新合乡政府祠堂门前)生产的1批次天堂莲蕊标签不合格;杭州赛纳茶叶有限公司(余杭区径山漕桥村龙皇路6号)生产的1批次蒸青煎茶标签不合格;浙江水仓茶业有限公司(余杭区东湖街道塘宁路7号2幢4楼)生产的1批次春归茉莉标签不合格;杭州茗乐茶业有限公司(余杭区瓶窑镇窑北村毛元岭)生产的1批次工夫红茶、1批次大麦茶和1批次玄米茶标签不合格;杭州御牌茗茶有限公司(杭州市转塘街道桐坞村桐坞路西66号102室)生产的2批次西湖龙井标签不合格;杭州万虎茶叶有限公司(西湖区转塘街道上城埭路南195号)生产的1批次工夫红茶标签不合格。



PART2常见包装标签雷区知多少


“茶叶标签”究竟是什么,有了好品质茶叶的茶企如何才能躲开标签“雷区”?


“食品标签”,指食品包装上的文字、图形、符号及一切说明物。根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GB 7718-2011《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以及《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7718-2011)问答,本次9批茶叶产品及相关制品违背了以下几条:


1

不符合标签中使用繁体字的规范


本标准规定食品标签使用规范的汉字,但不包括商标。“规范的汉字”指《通用规范汉字表》中的汉字,不包括繁体字。食品标签可以在使用规范汉字的同时,使用相对应的繁体字。

同时,在标签中使用“具有装饰作用的各种艺术字”,包括篆书、隶书、草书、手书体字、美术字、变体字、古文字等,应书写正确、易于辨认、不易混淆。


2

不符合净含量字符的高度规范


根据多批次被抽检茶叶的净含量范围,其净含量字符的最小高度应不小于4mm。同时,应注意净含量应与食品名称在包装或容器的同一展示版面标示。


3

用“原料”“规格”作为引导词,不符合标准对配料表、净含量的标示要求


一般要求直接向消费者提供的预包装食品标签标示应包括食品名称、配料表、净含量和规格、生产者和(或)经销者的名称、地址和联系方式、生产日期和保质期、贮存条件、食品生产许可证编号、产品标准代号及其他需要标示的内容。

净含量的标示应由净含量、数字和法定计量单位组成。如,净含量(或 净含量/规格):450g。

配料的定量标示方面,如果食品标签或食品说明书上特别强调添加了或含有一种或多种有价值、有特性的配料或成分,应标示所强调配料或成分的添加量或在成品中的含量。


预包装食品标签基本要求


应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并符合相应食品安全标准的规定。

应清晰、醒目、持久,应使消费者购买时易于辨认和识读。

应通俗易懂、有科学依据,不得标示封建迷信、色情、贬低其他食品或违背营养科学常识的内容。

应真实、准确,不得以虚假、夸大、使消费者误解或欺骗性的文字、图形等方式介绍食品,也不得利用字号大小或色差误导消费者。

不应直接或以暗示性的语言、图形、符号,误导消费者将购买的食品或食品的某一性质与另一产品混淆。

不应表示或暗示具有预防、治疗疾病作用的内容,非保健食品不得明示或暗示具有保健作用。

不应与食品或者其包装物(容器)分离。

应使用规范的汉字(商标除外)。具有装饰作用的各种艺术字,应书写正确,易于辨认。可以同时使用拼音或少数民族文字,拼音不得大于相应汉字。可以同时使用外文,但英语中文有对应关系(商标、进口食品的制造者和地址、国外经销者的名称和地址、网址除外)。

预包装食品包装物或包装容器最大表面面积大于35平方厘米,强制标示内容的文字、符号、数字的高度不得小于1.8mm。

一个销售单元的包装中含有不同品种、多个独立包装可单独销售的食品,每件独立包装的食品标识应当分别标注。

若外包装易于开启识别或透过外包装物能清晰识别内包装物(容器)上的所有强制标示内容或部分强制标示内容,可不在外包装上重复标示相应的内容;否则应在外包装上按要求标示所有强制标示内容。